在餐飲行業內卷加劇的當下,湘菜賽道曾因同質化競爭陷入紅海廝殺。而發源于湖南長沙的蛙來噠,卻以“單品聚焦”破局,從街邊小店成長為覆蓋全國500+門店的連鎖巨頭,更推動牛蛙從區域性食材升級為國民美食。其成功背后,不僅是單品戰略的勝利,更是一個餐飲品牌的創新啟示錄。
破局,從湘菜紅海到牛蛙藍海的戰略抉擇
2010年的長沙,湘菜館林立,同質化競爭嚴重。蛙來噠創始人羅浩和羅清兩兄妹在長沙開出第一家門店時,和大多數湘菜館一樣,經營著牛蛙、烤魚等多品類菜式。雖然憑借著特色菜品和不錯的口味吸引了一些顧客,但在這片紅海中,想要脫穎而出并非易事,他們同樣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。
然而,蛙來噠的創始人有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。他們在經營過程中發現,盡管牛蛙常出現在湘菜、川菜等菜系中,但始終未被深度開發,大多只是作為一道普通菜品,沒有形成專門的品類品牌。而隨著消費者對美食的追求日益多樣化,牛蛙這種肉質鮮嫩、營養豐富的食材,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。
2015年,蛙來噠的創始人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決策:砍掉其他菜品,專注聚焦牛蛙單品賽道,轉型成為主打牛蛙單品的餐廳。這一轉型成功避開湘菜的同質化競爭,搶占了牛蛙“有品類無品牌”的藍海市場。
這一決策在當時看來頗為冒險,因為放棄其他菜品,就意味著要流失一部分原本的顧客群體,將所有的寶都押在了牛蛙這一單品上。但創始人堅信,只有聚焦,才能做到極致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。
創新,從單一產品到品類革命的跨越
轉型后的蛙來噠并非簡單地做減法,而是在聚焦中尋求突破。品牌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牛蛙菜品的研發創新,推出12種口味的蛙鍋矩陣。其中,“紫蘇牛蛙”憑借湖南特色香料與牛蛙的絕妙融合,迅速火爆出圈,成為無數食客爭相打卡的“頂流蛙鍋”,長期占據品牌點單率榜首。
同時,蛙來噠這一戰略轉型恰逢中國餐飲消費升級的黃金時期。隨著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,餐飲市場呈現出健康化、社交化的新趨勢。牛蛙憑借高蛋白、低脂肪的營養特性,以及適合分享的用餐形式,完美契合了這些新興消費需求。
蛙來噠也敏銳捕捉到這一市場信號,圍繞“牛蛙+”的模式持續創新,不斷拓展產品邊界,除了深研蛙鍋味型,更將觸角延伸至全場景用餐體驗,開發出小吃、燒烤、甜品、特色飲品等多元產品,這種“深度聚焦、廣度延伸”的打法,既避免了品牌定位模糊,又保持了市場新鮮感。
深耕,構建牛蛙品類的產業生態
單品聚焦戰略的成功,離不開供應鏈的穩固支撐。蛙來噠深諳此道,從養殖源頭到終端層層布局,打造出一套完善、高效且極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。
在產業上游,蛙來噠以創新的合作模式打破傳統困局。通過與上游優質養殖大戶簽訂全年定量、定價的“訂單式”收購合同,不僅穩定了食材供應,更讓農戶吃下“定心丸”,形成可持續的共贏生態。為進一步夯實品質根基,蛙來噠自建生態養殖基地,從牛蛙品種選育到養殖周期、飼料配比,每一個環節都遵循嚴苛的科學標準。2022年,品牌更是大膽探索“稻蛙共生”的綠色養殖模式——稻田為牛蛙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,牛蛙則捕食稻田中的害蟲,其排泄物還可作為水稻的天然肥料。這一養殖模式,既提升了牛蛙食材的品質與健康,又為行業開辟了可持續發展新路徑。
此外,蛙來噠建立起嚴密的牛蛙三級檢測機制,從養殖基地初檢,到倉庫二次檢測,再到門店巡檢,每一道關卡都如同一把“安全鎖”,全方位守護食材品質安全。
正是憑借在供應鏈上的深耕細作,蛙來噠推動牛蛙產業告別“野蠻生長”的粗放時代,大步邁向精細化、集約化發展的新征程。從田間到舌尖的每一次嚴苛把控,不僅成就了品牌的口碑與規模,更推動了整個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。
從湘菜紅海到牛蛙藍海,從街邊小店到全國連鎖品牌,蛙來噠的路徑證明,在消費需求分化的時代,找準一個品類、做深做透,或許才是品牌長效增長的核心密碼。